作者|朱昌俊 核心提要: 1、核酸检测已从过去疫情暴发地的风险筛查手段,变成了常态化疫情风险预防的一环。换言之,核检报告已成为一种保证工作生活正常化的“通行证”。 2、从超大城市的检测需求来看,哪怕只是一些很小的“意外”,具体到个体的生活和工作场景中,都可能是令人疲惫且困扰的问题。若不能全方位做好核检的相关配套服务,不仅将影响到社会公众的配合度,也将提高全社会的核检成本,最终对冲其理论上的“收益”。 “核酸一次,续航48小时。”最近一段时间,全国多座大城市都相继启动了常态化核酸检测工作。不管具体时限要求是48小时还是72小时,规律性的核酸检测在很多地方正在成为一种刚需。 但同一天,南北两座城市的常态化核酸检测“初体验”表现,却引发了不少市民的担忧和焦虑。 6月1日,是上海“解封”第一天。据当地媒体新民晚报,当天,“复工复产族”在不少点位上“大排长龙”做核酸检测,生怕接续不及时,上班不能进,下班难回家,有的检测点甚至“排队3小时”;有市民18小时后还查不到核酸结果…… 刚刚“解封”,又要排长队做核检,这样的体验着实是有点糟心。如果说上海尚未完全恢复正常,常态化核检工作的完善难免有一个过程,那么准备多时的郑州在正式启动常态化核检第一天的表现,就更让人一言难尽了。 一度登上微博热搜的吐槽集中在这样几点:对工作人员的上下班时间不友好,和打工人对冲,特别是家里有学生的打工人;检测效率慢,排队时间长;检测小屋设计不合理,屋里工作人员全程站着不说,还要一直扬着胳膊,无疑比之前更疲累。而屋外检测口的高度,没有考虑到孩子以及部分老人,根本够不到……总之,号称“便民”的核酸小屋,并没有让市民感受到便利。 其实,核酸检测,早就成为常态化防控以来的标配,多数人都体验过。但上海、郑州等地居民对核酸检测的吐槽,有一个重要的新背景,即核酸检测从过去疫情暴发地的风险筛查手段,变成了常态化的疫情风险预防的一环。换言之,核检报告已成为一种保证工作生活正常化的“通行证”,每个人都需要“定期”参与,否则,你可能寸步难行。 | 2022年6月1日,上海,宝山区市民排队做核酸检测。 因此,核检需求空前释放,自然给核酸检测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比如,能不能保量、保时地满足多元化的需求?像上海昨天是大面积复工复产第一天,可想而知,几乎每个人都得首先过核酸检测这一关。那么,能不能及时、高效地让市民做核酸,结果能不能在最快时间内出来?这个过程中,任何一个环节低效或者出差错,都将影响到复工复产的进度。 不夸张地说,启动常态化核检的城市,核酸检测的效率直接影响到整座城市的运转效率。 看起来,核酸检测似乎早已是轻车熟路了。并且,在国家卫健委明确要求大城市建设步行15分钟核酸“采样圈”后,各地也迅速行动起来,一些核酸检测机构纷纷“跑步入场”,高薪招聘核酸检测人员。但从现实来看,这个“大工程”的实施巨大,显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。 比如,作为全国首个48小时核酸检测省份,这一次郑州是代表河南先行先试,从河南宣布,到郑州正式启动,中间经历了十来天。这种情况下,为何相关工作还显得“粗糙”?是人员、设备不够,还是另有原因?郑州作为省会城市,无论是资源保障能力,还是各方面的协调、动员能力都更强,郑州尚且如此慌乱,河南的其他一般地级市会表现得更好吗? 我注意到一个比较“巧合”的时间点,那就是在河南宣布全省48小时常态化核酸检测之后不久,国家医保局对外宣布,常态化核酸检测费用由各地政府承担,不能由医保买单。这一变化,是否会影响到地方在常态化核检上的积极性和投入程度? 据北京日报的报道,近期北京街头核酸的检测队伍也越来越长。具体原因包括,核酸检测点位和窗口变少,有的核酸机构出结果变慢等。这种变化,是否与核酸检测的资金来源改变有关?其他城市是否会有同样的后续反应? 当然,这样的疑问并不指向常态化、高频次的核酸检测,就应该由医保或者地方财政买单,这个成本账已经算过,并不可持续。但是,一旦启动常态化核酸,让核检报告成为大家出入公共场所的“通行证”,同时又不能确保核酸检测的便利性和高效化,结果就是产生一系列新的问题要分析,要解决。 比如,常态化核检,是有外出需求才必须做,还是人人都要做?城市和农村有何区别?集中排队的密集人群中如何防止过程中的感染?目前来看,很多地方都还没有清晰的解决方案。 甚至,同一个城市,不同核酸检测点位的要求也存在差别。如有上海市民反映,小区附近的核酸采样点只接受“72小时核酸阴性”的市民,甚至因没有及时做核检而被赋黄码市民,被告知只能去医院做检测。 这些问题,多少都暴露了具体实施过程中失序的一面。 从超大城市的检测需求来看,哪怕只是一些很小的“意外”,具体到个体的生活和工作场景中,都可能是令人疲惫且困扰的问题。比如,会不会出现有人因为特殊情况没有及时做核酸、而夜晚进不了小区的情况?核酸检测机构未在规定的时间内给出结果,影响到个人出行特别是着急的出行,谁来负责?此外,随着夏季的来临,如何防范高温天气在漫长的等待检测中潜在的风险,尤其是老人、小孩等群体,同样不容忽视。 作为一种疫情风险预防方式,常态化核检在理论上可以实现快速发现疫情,但具体实施层面,绝不能低估其成本和复杂性。 它不仅考验各地的财力,也是对地方综合治理能力的检验。近期,单北京就先后查处了3家核酸检测机构。若不能全方位做好核检的相关配套服务,不仅将影响到社会公众的配合度,也将提高全社会的核检成本,最终对冲其理论上的“收益”。 如何做到最好?有没有更优的替代方案?值得深思。 海外充值 ![]()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
• 新闻资讯
• 活动频道
更多
更多